聚焦河南思政教育!“河南思政”集中采访团访谈纪实
3月14日上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邀请中央驻豫媒体和省内主流媒体,围绕我省思政工作的亮点、突破点和成绩进行集中采访和报道。
“跳出教育看教育”媒体记者视角下的河南思政有哪些创新实践?跟着“河南思政”集中采访团的脚步一起来看。
3月14日上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启动仪式
现场声音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中心记者高冬丽
下一步我省思政课建设如何打算?
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尹洪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持续不断地把这项工作去做好,必须要打造思政“金课”,在内容上、方式方法上要不断地优化,打造一支好老师、“大先生”、人民教育家的思政工作教师队伍,把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讲好中国的故事、传好中国的声音。
上一堂思政课
代入感满满、故事感强烈、互动感十足,媒体记者纷纷被吸引,记录下精彩的课堂。
现场声音
大公中原网记者高攀
您是如何打造学生喜爱的“潮味儿”课堂的?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有两个要达到的目标,第一是“上天”,第二是“入地”,“上天”就是要求教师要把思政课的理论吃透,把思想精髓提炼出来。“入地”就是要接地气,学会用学生的语言和学生喜欢的方式“讲道理”,把思政课的内容更好地传达给学生。所以,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总想着用学生最喜欢的故事、最喜欢的语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东西把他们吸引过来,然后把他们带入理论的感悟情感中。
大河网记者刘高雅
你觉得王武老师的课有哪些特别之处?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生曾芝灿:王老师不是把一些理论灌输给我们,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自然而然地把理论引出来。通过王武老师的课,我能感受到他对历史的尊重,也让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听一场座谈会
现场声音
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记者侯成浩
学校在思政课建设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代军: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着力推进思政课建设,并在实践积累、好经验凝练中,提出并初步形成了树样子、搭台子、压担子、结对子、端盘子“五子登科”特色做法,助力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牛洁
你认为思政课的魅力是什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思政课教师侯丽羽:5年前的春季学期,我为公共管理专业的同学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两次课之后,一位女生很认真地对我说:“老师,我想成为你这样的人,我也想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 现在,这位女生是西南大学思政专业的一名研二学生。我想,这种指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理论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展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魅力。身为思政课教师,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也满怀信心。只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思政课堂一定会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3月14日下午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感受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现场声音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中心记者高冬丽
为什么想到把课堂搬到博物馆里?
洛阳市偃师区实验小学老师赵宏斌:把思政课变成“行走的课堂”,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感悟,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从小立志成才。
河南手机报记者张熠
在博物馆里上课,你有什么感受?
洛阳市偃师区伊洛中学学生王一鸣:在这次研学活动中,我对夏文化和家乡文化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对先民的智慧和勤劳表示惊叹的同时,我也非常荣幸自己是一名华夏子孙。
洛阳师范学院
看一场“金课”展示
现场声音
央广网记者陈振华
你认为一堂好的思政课是怎样的?
洛阳市嵩县江苏双鱼实验学校小学部思政课教师于琳琳:我认为好的思政课,第一,一定要美,要有意思。就像我们小学的思政课,会讲到很多故事,让学生乐听、愿意听。第二,是善。要有意义。
央广网记者陈振华
如何备好一堂思政“金课”?
洛阳师范学院思政课教师栾波:首先,要了解需要上一节什么样的课、大学生们的情绪状态,以及他们对这个课程的理解是怎样的;其次,要在备课时结合国家政策的变化和时事热点,让理论高度贴近实际;再次,要不断拓宽知识储备,围绕一个主题扩大关联知识点,分析好课程主题背后所蕴含的哲理;最后,要考虑如何创新授课形式,引起学生共鸣,启发学生自己思考。
参与一次集体备课
央广网记者陈振华
实现思政课一体化,洛阳片区是如何做的?
洛阳师范学院原党委副书记、洛阳片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组长宋文献:洛阳片区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指导下,严格按照要求的“全程贯穿”与“学段差异”相结合的要求,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内容,做到育人主题一以贯之、教育内容纵向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使大中小各个学段知识相互联系和贯通,使学生知识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完善。
光明日报记者付豪
洛阳片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成立以来,目前成效如何?
洛阳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张战杰:联盟成立以来,扎实有效地开展了集体备课、同上一堂课、集体研讨、思政课教师培训和思政课教师“大练兵、大比武、大提升、大展示”等活动,目前,洛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平台已经搭建,机制已基本完善,初步形成了和谐的协同效应。
光明日报记者付豪
参加集体备课,你得到了哪些成长?
洛阳瀍河回族区教师发展中心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杨贞:参加集体备课展示活动,可以厘清我们学段的教学目标。作为小学教师,除了向下看关注幼小衔接之外,我们还要探索小升初及高中、大学阶段,厘清跨学段的教学关系,拉长尺度看教育。
3月15日上午
郑州工商学院
观摩一次体验式教学
现场声音
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记者侯成浩
学校建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馆,对思政课教师教学带来了什么改变?
郑州工商学院思政课教师陈雪:2023年,学校投资近3000万元建成了这座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馆,里面包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的第一批46种精神,搭配现代化信息技术,大大丰富了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实践教学,亲身体会和深切感悟其中蕴藏的精神力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启发式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凤凰网记者马敏
作为情景剧杨靖宇的扮演者,这堂课带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郑州工商学院学生赵晟旭:作为情景剧杨靖宇的扮演者,我感到十分荣幸。在尝试接近英雄时,我感受到了当时那种严峻情况下,他们精神的不屈,如同一座丰碑般屹立不倒。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让我对党史的理解更加透彻,印象更加深刻,同时也督促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挺膺担当,为实现中国梦倾力奉献,勇敢作为。
进行一场情况交流会
现场声音
河南日报记者史晓琪
作为民办高校,学校如何重视思政课建设?
郑州工商学院校长郭德欣:近年来,郑州工商学院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也要把思政课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按照要求办好思政课,在这方面没有例外”的指示要求,采取切实措施把马院当作第一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第一学科加以建设,努力办好思政课这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河南日报记者史晓琪
学校在上好思政课方面做了什么探索及未来打算?
郑州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赵姗:形成了学校建好思政课、马院管好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格局。下一步,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把牢政治“方向盘”,二是锻造师资力量,打造人才“强磁场”,三是加大教学改革,打造学科发展“金钥匙”,四是注重协同育人,积极推动构建“大思政”。
媒体记者手记
集中采访后,媒体记者有感而发。
新华社记者 范作言
与其说上思政课,不如说听了一段精彩绝伦的“评书”,这是我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听完一节思政课后的感受。
新媒体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趋于多元化,想要讲好思政课要从“新”。与以往枯燥乏味的思政课不同,本堂思政课的老师把历史事件改编成一个个小故事,用接地气的方式,串联前后,对标古今,带领同学们走近那个时空,沉浸式感受那个时代对国家带来的变化,这种方式不仅增加趣味性,还能让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了解历史,同时辩证思考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利弊。
希望这类课程能够多走进校园,思政课教师用新时代的新方式讲好思政课,从而让新时代的新青年学好思政课。
央广网记者 陈振华
灵动、生动、感动、行动……一天半的集中采访,深感河南省思政课建设“无处不精彩”。
为了将思政课打造成为一堂“无困点”、学生渴望上的“金课”,真正把爱党爱国的情怀厚植于每一位学生的内心,郑州工商学院从校领导到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竭尽全力”。他们洞察学生需求,梳理思政脉络,深研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将思政课理论、实践教学、沉浸式体验融为一体,依托前沿科技,斥资精心打造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馆”更是成为学校思政课的“新质生产力”。枯燥的理论变成了生动的画面、视频、沉浸剧目、交互式体验,教师、学生化身讲解员,一堂45分钟的思政课,人人意犹未尽,一个个折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故事、人物形象如同烙印深刻在学生们心中,很大地激发了学生上思政课的主动性、能动性,更是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一门心思把思政课做优、做精,一门心思把形式做活,一门心思把育人做深,作为一所民办高校,郑州工商学院坚定贯彻“无论公办民办都是党办”的理念值得许多民办院校学习,尤其是学校实行小班授课、小组团式的师资培养与备课、磨课使学校的思政课教育成效更明显,课程质量更高,课堂形式也更贴合学生的喜好。
这次采访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媒体思政课”,通过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河南省思政育人的丰硕成果。
中国青年报记者 潘志贤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河南省各地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合力推进,五年来成效显著。一天半的时间,采访接触到的大中小学生和思政课教师,他们清晰直观的精神状态、乐观自信的精神面貌让人深受感染。
为办好思政课,各地各高校可谓是用心、用情、用力、用智,千方百计创新形式打造让青年学生容易接受的思政学习阵地。郑州工商学院投资近3000万元建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馆让人印象深刻。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杨靖宇、吉鸿昌、赵一曼……该校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且依托场馆上好思政课,带领学生在馆内通过静态的实物唤醒学生的红色记忆,通过动态的视频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还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可视、可听、可感的丰富体验中探寻历史的细节,亲身体验也深化了学生的政治认同。这种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亮起来的思政课更铸魂育人,让学生有感、“沉浸式”的思政课更值得推广。
大公网记者 高攀
作为一名学习者、见证者、记录者,我有幸走进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洛阳市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沉浸式的“行走的思政课”,这让我对思政课这一门独特的课程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相较于其他课程,思政课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以此推动他们进一步探索世界。
洛阳把思政课纳入研学课程中,把思政课堂搬到博物馆,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时空局限,以研学实践、现场教学、讨论互动等形式,开展了灵活、生动、沉浸式的思政课,让学生在行走中,学习知识、探源文明曙光;在研学的旅途中,学习历史、感知华夏文明,进而更好地启迪学生,更好传承中华文脉,为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不可估量的思政力量。
河南日报记者 史晓琪
前不久,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教学竞赛单元”评审结果出炉,河南23位教师上榜。这项全国性赛事,河南入选的特等奖和总获奖人数为全国最多。
这个月,由教育部组织的教育家精神2024年巡回宣讲活动在全国展开,郑州大学教授周荣方是全国高校唯一入选的思政课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河南思政佳音频传。
这些年,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河南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将“大思政课”落实在教育各领域各环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机制,努力打造立德树人河南品牌,成绩斐然,亮点纷呈。
春暖花开启新篇。河南思政教育探索创新的脚步从不曾放缓,我们也将继续用心用情记录好、传播好那些新的奋斗、新的精彩。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中心记者 高冬丽
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一场“行走的思政课”悄然进行,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的课堂搬到了这里,学校老师和博物馆讲解员共同为他们上课。
采访中,一位中学生说,她跟随老师寻根“最早的中国”,在惊叹先民勤劳智慧的同时,也为自己是华夏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说这些话时,她眼里有光,表示喜欢这样的课堂。一位小学生说,他学习到了大禹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样,他的眼里也闪烁着光芒。看得出,他也很喜欢这样的课堂。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问,课堂怎么样?老师讲得怎么样?我相信,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人。学生们的回答已经给课堂打了分。
我知道,打造能让学生打高分的思政课,功夫在背后。我很好奇这样的课堂背后有何妙招?河洛云思政一体化虚拟教研室集体备课让我找到了答案。同样关于文化的主题,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课堂设计与目标。“真刀真枪”提意见,“见筋见骨”说不足,没有客套、不怕红脸,大家的目标很一致:打磨好每一节思政课。
我省一直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造了13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还印发了《关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我相信,河南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会花开满园,届时,我会继续把“河南办好思政课”的故事讲给你听。
大河报记者 牛洁
思政课原来可以这样“活”!通过在洛阳的采访,我彻底打破了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学生们通过一个个故事、一件件文物,“沉浸式”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民族自信。课堂搬进博物馆,“行走的思政课”当之无愧!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金课”展示环节,花样翻新的课堂形式更是层出不穷——“穿越风”短剧深入浅出地呈现了汉服文化,原创rap生动形象地宣传了老城文化,好玩、有趣,令人惊喜!
虚拟教研室集体备课环节,大中小学几位思政课教师展示备课思路,互评共享,干货满满。
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思政课非常关键。通过采访,我可以感受到,经过摸索、尝试、凝炼、创新,我省思政课老师已经掌握了其中的密码;我省的思政教育成果显著,也必将激励更多的学生为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河南手机报记者 张熠
郑州工商学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馆,用1500平讲述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46种精神,打造会“呼吸”的思政课堂,让师生触摸历史、走近历史,感受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
此次参观学习带给我的感受是“四新”:一是新在立意,把纪念馆开进学校,让思政学习像图书馆、体育馆一样,成为一种在“附近”的日常;二是新在形式,除了传统的图文展板和实物展柜,谱系馆充分融合了多媒体声光电技术,用交互体验和巧妙布局造就有生气的立体书本;三是新在授课过程,学生与老师并肩同行,甚至走入场景扮演杨靖宇、赵一曼等历史人物,用呐喊与热泪传递历史的声音;四是新在内容的复合性,有别于常见的单一主题场馆,谱系馆囊括46种精神,既有历史的纵深,也有时代的广度,带给观者更丰富多样的体验。
信息时代的思政课想要入脑入心,不仅离不开新技术与理念,而且更应鼓励学生们参与其中,因为他们不仅是历史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传承者。
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记者 侯成浩
走进郑州工商学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馆,一股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在这里,我有幸见证了民办高校是如何将思政课办得入脑入心。
老师精心细致的讲解、学生生动精彩的演绎、场馆奇幻联动的现代化科技展示……这种沉浸式、体验感满满的新模式授课,瞬间抓住了媒体记者的眼球。思政课教师用心、用情将枯燥的、理论化的思政知识转化为接地气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小故事,甚至编排成情景剧,在悄无声息中用思政力量浸润学生心田。
重点支持、经费保障、文化打造、强化师资力量……郑州工商学院从校领导班子开始,重视思政课建设,高效利用学校空间资源,盘活“日常”红色育人资源,从基础设施到顶层设计,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融入学校工作方方面面,着力打造学校党建思政学习阵地和红色文化高地,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切实放在首位。
通过短短一天半的集中采访,我有幸见证了我省在推进思政课建设方面的突出成绩。作为媒体人,我将继续以更真实的笔触、更专业的视角,用心、用情、用力传播好河南思政教育好声音,向全国展示河南思政教育的精彩!
河南广电新闻广播记者 周文茹
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它头上往往贴着“枯燥”“乏味”“空洞”的标签。很多人的学生时代,思政课是一门必修课,但也是没意思的“点名课”。这次集中采访活动,我见识了不一样的思政课堂。
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王武老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鸭梨山大”“佛系”等网络流行语不断出现,课堂上有笑声、掌声、赞叹声,成了学生们之间受欢迎的“爆款”。老师是如何调制出思政课“新配方”的?王武老师的答案很简单:学会用学生的语言和学生喜欢的方式“讲道理”。
如何把“很生硬”的道理讲得“很生动”?不只是王老师,座谈会上,思政教师代表们也纷纷亮出了自己的“绝招”。但我发现,这些绝招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和学生“打成一片”,熟悉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喜好,并将其融入课堂。
追求形式新颖多样的同时如何保证“内容为王”?思政课教师代表孙训华用“学问”这个词,回答了我的困惑。他说,“学问”就是要学会问学生问题,学会解决学生的问题。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有什么困惑,如何通过思政课解决他们的困惑。
让思政教育“活”起来,教师是关键。现在河南不缺这样的思政名师,目前河南打造3个国家级和30个省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近日,教育部公示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评审结果中,河南23位教师入选,且为全国最多……他们把课堂上得“有意思”,内容讲得“有意义”,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
以笔墨光影传递“河南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好声音,讲述“河南办好思政课”好故事,汇聚起建设教育强省的强大合力。